健康知識

擔心小孩吃糖會影響發育?若懿營養師推薦四種糖果替代食物!

1.「糖」與「醣」都是碳水化合物,有何差別與不同?

Q1.糖是什麼?

糖是簡單碳水化合物,包括單糖和雙糖。

又分成天然糖跟添加糖,天然糖存在於食物中,像是:牛奶含有的乳糖,水果含有的果糖。

添加糖像是:黑糖、蔗糖、葡萄糖、砂糖、白糖、玉米糖漿、蜂蜜、楓糖等…

有時候我們會聽到文宣上寫用的是天然的蜂蜜/黑糖/蔗糖

尤其飲料店時常都寫著本店採用蔗糖,但其實他們總歸都是糖喔!

Q2.醣是什麼?

指的是碳水化合物(在標示上糖也會被呈現在碳水化合物底下唷!)

像是米飯、麵條、麵粉製品、根莖類澱粉、小麥、玉米、水果等…

2.每日限制攝取糖量

Q3.台灣糖量限制標準?

根據國民飲食指標中建議,每日飲食中添加糖攝取量不宜超過總熱量的“10%”唷!

但到底低於總熱量10%的糖到底是多少呢?

1~3歲大的幼兒每日飲食攝取總熱量依活動量不同約需要1,150~1,350大卡,如果每日所需總熱量為1150大卡計算,每日可額外攝取之糖分為115大卡( 1公克=4大卡),約28公克。

簡單幫大家換算

1-3歲 13公斤的小孩來說每日攝取不宜超過30克的糖

4-6歲 19公斤的小孩來說每日攝取不宜超過35克的糖

如果體重低於以下範例那就把可以攝取的糖再下修一點!

Q4.世界衛生組織限制標準?

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無論是成人或兒童,每日攝取精緻糖的熱量低於總熱量 10%,若能限制到 5% 以下對預防肥胖、維持健康會更好!額外的精緻糖是攝取越少越好。

3.糖對幼兒的危害有哪些

糖攝取過量不僅會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機率、增加蛀牙的風險,也有可能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血壓、血糖、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1)

Q5.糖吃太多會Sugar high嗎?

Sugar high其實並不是一個專有名詞,而是流傳在爸爸媽媽 、學校老師中的一種說法,表示吃糖之後小孩會過度亢奮,但越來越多證據表示並沒有這個說法。

Q6.糖會造成小孩過動嗎?

1994 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登的一篇實驗報告表示,即使在飲食中加入大量的糖,並不會影響兒童過動行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認知功能。(2)

2007年The Lancet刊登一篇研究,平常沒有過動症狀的3-9歲兒童族群,喝了含有食用色素或苯甲酸鈉防腐劑的飲料,會強烈惡化孩子的過動症狀。(3)

雖然目前的證據並不支持吃太多糖會過動的說法,過動可能的原因在於人工色素等食品添加物,但也並不表示小孩可以大口的吃糖喔!

Q7.糖會造成幼兒生長激素變少嗎?

會!吃下過量甜飲或是糖果,使血糖快速上升,刺激胰島素升高,胰島素跟生長激素彼此會相互擷抗,因此當小孩吃下過多糖果或含糖飲料,生長激素就會被抑制分泌。

以市售常見的養樂多為例,若以WHO世界衛生組織限制標準5%標準(15g)來看,一杯100ml養樂多(13.6g)就幾乎達到上限!

4.四種糖果的替代食物

若懿為各位媽媽整理出來的4種糖果替代食物,其實主要都是以天然食材為主

►水果

 雖然水果也含有果糖成分,但把份量控制在攝取建議量內,其實就是均衡飲食,對健康有幫助哦。

►果乾

 市面上現在越來越多果乾的產品,建議家長在挑選上以非油炸以及無額外添加糖的產品為優先選擇唷!當然如果能自己自製果乾更佳。

►天然食材脆片

 像是番薯、芋頭、香蕉、蘋果都很適合切薄片,再使用烤箱烤至脆片程度,原味又相對健康。

►羊乳片

 雖然也含有糖的成分,但與其他糖果軟糖(每100克中有50克以上的糖)相比之下還是含量較低,羊乳片大約每100克中含有30幾克的糖,但是要提醒大家,有些廠牌的羊乳片也是有每100克中含有高達50克的喔!所以還是提醒家長們要注意營養標示。

5.若懿看法

其實我們家長也不用過於煩惱,若是平時都很注重小孩的飲食

在特殊節日其實只要注意並控制糖的攝取量就可以了!

資料來源

1.國健署攝取過多糖的壞處?

2.Wolraich, M. L. et al. Effects of Diets High in Sucrose or Aspartame on The Behavior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of Children. N. Engl. J. Med. 330, 301–307 (1994).

3.Donna McCann. et al. Food additives and hyperactive behaviour in 3-year-old and 8/9-year-old children in the community: a randomis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VOLUME 370, ISSUE 9598, P1560-1567 (2007).

媒體轉載

感謝自由健康網轉載分享部份內容

發表留言